【环球聚看点】青陶联盟首期学员,300名青年教师渐成“小陶子”

作者: 来源: 东方资讯 2023-07-06 00:52:53

 

如何让青年教师成长?

宝山的实践是扎根区域特色,探索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为教师培养提供本土化理论支撑和路径指引。

7月4日,“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长三角青年陶行知教育研究联盟成果汇报活动”在宝山区教育学院举行。


(资料图片)

作为“长三角青年陶行知教育研究联盟”的第一期学员,300名长三角青年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历练,逐渐成为“学陶、师陶、研陶”的“小陶子”。

1对1带教 培育师陶新苗

2021年,由“长三角青年陶行知教育研究联盟”四个区域(上海市宝山区、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通过自主申请、择优遴选,共推荐300名青年教师成为青陶联盟第一期学员,并获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和支持。

据宝山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唐秋明介绍,为夯实学陶基石、培育师陶新苗、厚植研陶沃土,联盟为1位学员配备1位导师,以任务为驱动,引导青年教师经历一个过程:一次“寻找陶行知”的深度学习、探索的活动。

同时,帮助学员优化四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开发一门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上出一节好课;行动研究能力,做一项行动研究,完成研究报告;带教能力,带教一名教师。

宝山区副区长薛飒飒指出,联盟从推进长效合作机制、弘扬行知精神、探索行知理论本土价值与打造陶行知文化品牌四个角度出发,做出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传承与创新的新探索。

课堂践行 传承研陶“基因”

在成果汇报环节,联盟成员以微报告、微论坛、同侪分享的形式带来他们对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探索与切身体会。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中学倪赛凤老师的“以花式作业拓宽整本书阅读的美学境界”微报告,以陶行知先生“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为灵感,介绍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海市吴淞中学的张灵犀老师以“如何为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提供有效支撑”为题分享了她的教学策略,即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践行“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理论,从解决学生写作实际的问题出发,以“做”为中心,优化教学方式。

上海市行知中学的陈思佳老师带来了“学习情境共振,走进历史现场——提升奏疏类文本理解能力的行动研究”微报告,阐发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理念。

微论坛由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室李敏老师主持,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范琳玲老师、上海市通河中学孙莉莎老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中学朱旖旎老师分享,围绕如何将“学陶、研陶”的启发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行动,从而在实践中传承、创新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探讨,同时也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定位、新时期教师形象进行了思考与分享。

拓展视野 “小陶子”结硕果

同侪分享环节,安徽省歙县黄潭源行知幼儿园的王瑶老师带来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育行动中是如何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并探索其深刻内涵的教育故事,为在座教师带来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活动中,厉天宝、黄绣、赵炜国等21位导师,被评为第一届长三角青年陶行知教育研究联盟“优秀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梁瀚誉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园之美-叶片大变身”主题式综合课程为例》等12项成果获得一课一报告成果评比一等奖。

上海市宝山区庙行实验学校樊丽静老师的《化学课堂教学与美育融合的探索》等22项成果获二等奖。祁连镇中心校陈静老师的《如何运用线上小组合作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等27项成果获三等奖。

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柳元婧老师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评价优化案例》等17项成果获鼓励奖。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点评时指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灵魂,青陶联盟在立足陶行知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深耕课堂教学,拓展育人路径。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指出,希望联盟能进一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丰富“大思政课”资源,深耕教育实践,强化落实机制,持续探索时代新人培养的多样路径和推进模式,从而“力争引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新传承和新实践”。

 

关键词


相关文章